【分享会】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
2016-11-30 15-08-06 来源: 作者: 点击:次
【引言】
纪录片《祈愿》讲述了仁炟法师带领信众重建正觉寺的历史。10月1日晚,西讲堂灯火通明,欢声笑语,掌声不断,2016秋季佛商禅修班的学员、信众和义工近两百人,参与了由妙旨法师主持的分享会。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精彩瞬间吧。

“看完这个纪录片后对我们有哪些启发,我们能够从法师,从佛教吸收到什么样的营养,使人生和事业有更广阔的空间?”在妙旨法师的引导下,一场精彩的“头脑风暴”开始了。

男学员王儒光:
自己第一次来到正觉寺是在2012年,那时大学还没毕业,直到现在,都非常怀念在这里的时光,还有师父的开示。
在企业工作的这两年,包括员工管理和业务开展都遇到了很多难题,每一次看《祈愿》,都会有一种力量支撑自己去发展,去克服眼前的困难,坚持不懈必须成功。想到师父在60多岁的时候还去朝拜,带领信众建寺,自己20多岁,没有理由去放弃这么好的时间、这么好的年华。
希望像师父学习,面对困难,想尽一切办法追求自己的梦想,让自己的内心纯净一些,跟大家一起努力进步。
妙旨法师:
老和尚的坚韧不拔精神,令大家钦佩和向往。大家在生活中,遇到困难要有一种坚持的勇气。一个企业乃至家庭,要去承办一个事情,只要有这样一种千里跋涉的精神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
女学员吕爱华:
看到64岁的师父千里跋涉去朝拜五台山,我们办企业碰上的困难,和师父相比简直太小了。
我49岁的时候创办东营慈铭体检中心,当时感觉自己年龄很大,都快50的人了还在创业。今天看了我们的仁炟师父,为了建寺历经千辛万苦,我非常感动,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。
我有这样一句话分享给大家,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,因为坚守下来的人太少了。我们都会坚守下来,把企业做成千年老店,因为我们有佛菩萨的加持。
吕爱华的一席话,幽默风趣,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应,现场气氛热烈活跃。
妙旨法师:有勇气做第一个发言的人,首先就有成功者的特质。有能量的人,并不是说非要干成一个什么事情,而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特质,敢做第一个人,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敬佩。
法师一席话充分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,大家纷纷举手发言。
义工李欣蔚:
我2011年冬天来到正觉寺,光《祈愿》就看了好几年,但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。
寺院的点点滴滴都给我很大的影响,无论是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还是寺院举办的活动,都很难用语言表达出这些感触。从2011年上大二到现在是研三,我在思想观念、脾气性格、为人处世方面改变都很大。
我们要接受正能量的话,就要融入这个大家庭,用心去感受。无论做学员,还是义工,小到点点滴滴,在斋堂洗碗,课后整理拜凳,只要用心,就会有很大的收获。
妙旨法师:
李欣蔚是首届大学生夏令营的学员,此后一直在做义工,她的家长也在正觉寺做义工。我给她们起了一个名字---“正觉寺的红二代”。
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说佛教能给我们启示呢?我们传承了两千多年,建了又毁,毁了又建,这样的宗教,这样的道场,为什么有那么强的生命力?可以说是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,师父指着李欣蔚对大家幽默地说看,现在又涌出来了“红二代”,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。

妙旨法师最后开示:
“社会走到今天,我们缺的不是教育而是感动,怎样让我们的内心去皈依、去放下人与人之间的戒备,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真正的感动。像仁炟法师这样“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”的精神,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鲜有的,我想这正是能打动每个人心灵的地方!佛教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,相信经过刚才的讨论,每个人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。希望大家能够把佛教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,祝愿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国庆节!”



摄影:谢丽珍
编辑:李海云
分享按钮